日本脑炎疫苗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疾病简介
日本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台湾传播日本脑炎的主要病媒蚊是三斑家蚊,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至10月,病媒蚊叮咬的高峰期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大多数感染日本脑炎的人没有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发烧、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头痛、高烧、痉挛、抽搐或昏迷,可能导致神经或精神性后遗症,甚至死亡。接种日本脑炎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认识疫苗
国内长期使用灭活日本脑炎疫苗,接种效果显著。为了顺应疫苗生产技术的变化,自2017年5月22日起,幼儿常规接种的日本脑炎疫苗改为活性减毒嵌合型疫苗,国内医疗机构提供的自费日本脑炎疫苗也相应进行了转换。目前,疾病管制署仅储备少量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用于免疫不全或经医生评估不适合接种活性减毒疫苗的儿童常规接种。若有自费接种需求,可请医生协助向卫生局或相关部门申请。
成人自费接种建议
建议接种对象:
- 有感染风险的成人,包括居住或工作场所靠近猪舍、其他动物畜舍或病媒蚊滋生地的人员,以及前往流行地区旅游的人员,尤其是未曾接种或接种史不明者。
接种时程:
- 活性减毒嵌合型疫苗:建议接种1剂。
- 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建议接种3剂,第1、2剂间隔4周,第三剂在第二年接种。如果前往感染高风险地区旅行者,可采用0-28天的两剂接种时程,第二剂应在旅行前至少1周完成;若有持续暴露风险,第二年接种第三剂。

接种禁忌及注意事项
活性减毒嵌合型疫苗:
接种禁忌:
- 对疫苗任何成分有严重过敏反应者;
- 先天或后天免疫不全者,包括接受化学治疗、使用14天以上高剂量全身性皮质类固醇者;
-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且免疫功能有缺陷者;
- 孕妇;
- 哺乳期妇女。
接种注意事项:
- 发烧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应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
- 使用14天以上高剂量全身性皮质类固醇者,需停止类固醇使用至少28天后接种疫苗;
- 最近3个月内曾输血或接受其他血液制剂者,应咨询医生何时可接种日本脑炎疫苗;
- 育龄女性在接种疫苗后4周内应避免怀孕;
- 如未同时接种其他活性减毒疫苗(如MMR、水痘疫苗),应间隔至少28天后再接种。
接种后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 一般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少数人在接种后3-7天内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全身无力、肌痛、易怒、食欲不振、发烧、头痛等症状,通常数天内可恢复。严重过敏、昏睡或痉挛等症状极为罕见。若症状持续未改善,应尽快就医,并请医生通报卫生单位。
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接种禁忌:
- 曾接种本疫苗或对疫苗成分有严重过敏反应者,应避免接种。
接种注意事项:
- 发烧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应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
- 与其他非活性疫苗或活性减毒疫苗可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或间隔任意时间后再接种。
接种后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 少数接种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块和疼痛,偶尔会有全身反应,如发烧、头痛及倦怠感,通常在2至3天内消失。若症状持续未改善,应尽快就医,并请医生通报卫生单位。